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
註:
不亂謂之安,安泰民人之第三章。
賢字非聖賢之賢,是自誇之賢,人人不自誇不自能不自,而民自然無爭,社會安泰。
希貴之物謂難得之貨,如金玉珠寶之類,世人對於希貴之物而不以為貴,則不會起貪心,心既不貪,個個如此,則民人自然不會為盜賊。
見之難得之貨,不起貪欲,心如不見,則心自然泰定。
是以聖人之治事,而無一物之所繫,而無一物之欲,空空蕩蕩處其虛靈不昧之心。
聖人充實內才,理備而道全,心如虛空,涵養萬物。
聖人弱人不與人計較長短之志也。
聖人強著無為處世,自強不息之骨氣,而有精進不怠之心也。
聖人以自然之理,無自知無自見,無自是而無貪欲之教,行施於民人。
聖人之教化萬民,使民知其無為之至理,而民知理則不敢亂為悖理之事也。
百姓得聖人之教化,個個行無為之妙德則天下至矣。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