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7/15 03:30 連雋偉/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連雋偉/綜合報導】

由中國科學院率領的中、歐科學團隊,比對近兩千年來數據後,得出大膽研究結論,中國歷史上王朝傾頹、 內戰或遭外力入侵,大多是由於寒冷的氣候條件所導致的,其次原因才是封建制度、階級鬥爭或治理不善。這是全球首次針對氣候對中國古社會的影響,作出系統性 的研究。


儘管與天氣相關的氣候條件如乾旱洪水或瘟疫等會加速中國朝代更迭的理論並非新 發現,但在中科院專研氣候對人文影響的專家張志斌率領下,中國大陸與歐洲科學家,將兩組逾一九○○年的數據拿來比較。他們研究戰爭頻率、米價變動、蝗災、 乾旱以及洪水,並將內戰和外力入侵作出畫分。同時也透過研究,重建當時的氣候狀況。


張志斌研究團隊最大不同處,在於還沒有人系統審視過中國 長期的動亂歷史中,仔細研究氣候與中國社會具體是如何相互作用。這種系統研究還屬首次。


研究發現,嚴重糧食短缺引爆內戰,或是讓飢餓的遊牧 民族從蒙古大草原傾巢而出,其實一直都和長期的氣候 寒冷化脫不了關係。相反地,中原的安定繁榮,原因則是持續的溫暖氣候。


該篇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輯的論文,得出結論為:「農業王朝的崩 解,諸如東漢、唐朝、北宋、南宋,以及明朝,都與低溫或溫度驟降有關。」


文章指出,氣溫一年若平均下降二℃,就會讓草原的生長最多短缺四十 天,而草原對畜牧業來說相當重要。食物短缺可能讓這些朝代國力衰退,北方遊牧民族受到溫度變動的影響更劇烈,因此南侵。


當氣候惡化超越當時 科技與經濟體系的承載力時,庶民不是被迫大規模遷徙,就是爆發大規模暴動。研究發現,氣候變冷時也會有更多乾旱及洪水,但直接引發戰爭與朝代變動的,則是 米價變動以及蝗災。


他們發現羅馬帝國和馬雅文化,也是在氣候變冷時衰亡。張志斌研究團隊還推測,每一六○年或三二○年氣溫的周期性地變動, 與自然氣候的變化,亦即太陽活動和地球自轉、公轉的波動有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riar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