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3/01 00:07 社論

目前台灣的失業率一直處於5%至6%左右,居高不下,但 若為了降低失業率的數字而破壞既有的勞動體制,則可能得不償失,影響更為深遠。總統馬英九立委補選的輔選行程中,提出今年為「促進 就業年」的說法,表示將要求相關部會訂出計畫,並與民間企業一起動起來,要把今年元月的5.68%失業率,降到經建會提出的4.9%。

 


促進 就業固然是好事,不過方法卻有待斟酌。最顯而易見的問題,當然是以許多短期性、臨時性的工作來緩和失業率的攀升,治標不治本,所以效果有限,也難以維持。 但是我們更加關心的是對原本透過階級鬥爭而建立的勞動體制,可能毀於一旦,即使失業率確實降低了,就業環境也益發艱困。

 


首先是對薪資結構的 破壞,從之前教育部企業實習22K方案,到現在甫登場的黎明專案,再次將全職工作薪資拉低至1萬7千 6百元。勞委會的說法是「有勝於無」,黎明專案主要針對中高齡、弱勢求職者,提供短期就業機會,而社會上更普遍的 論述是:降低薪資可以增加企業聘雇員工的意願。事實上,薪資高低與企業聘雇員工的人數並沒有直接關係,有些工作不能分割成多人來做;也有些工作無法輕易外 移。政府以「照顧弱勢」或「照顧學子」之名帶頭拉低薪資,企業跟進壓低平均薪資水準,若根據馬英九的指示,企業增聘員額還可獲得獎勵,等於雇一個人剝兩層 皮,先是絕對剩餘價值增加的剝削,又以受薪者為主的稅收來補貼企業。因此,「促進就業年」的目標達成,反而更加不利於受薪者。

 


其次,短期就 業的臨時工作型態普遍化,絕不只是「就業不穩定」而已。許多所謂「臨時工」都在同一個工作崗位服務數年之久,但由於簽訂的勞動契約是定期的短期契約,服務 年資的累積和退休金自然就不存在,而且如黎明專案這類半 年期的工作機會,即使勞工獲得續聘留用,半年一簽的工作者,同樣不言自明的無法享受育嬰假、年假等權利,等於禁孕條款再現,之 前國立美術管派遣工的爭議,就是最鮮明的例子。

 


降低薪資、彈性雇用都被視為「改善投資環境」的方法,也被視為解決失業問題的萬靈丹,其中隱 藏的潛台詞是:企業增加利潤,勞工自然也會得利。但是馬英九若真心關懷勞工的就業問題,何不嚐試「改善就業環境」,讓勞工先得利?企業就不怕找不到適合、 足夠的勞工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riar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