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即使心緒極度不寧,一個人是否還能夠神色自若地地謊?

如果是的,是否可以從非口語行為上找到破綻,揭露言詞背後隱藏的心思?

非常短暫的微表情中,可能隱藏著某種情緒。

如果確實知道某人說謊,某些純粹出於下意識的動作當然就值得注意,但是,如果只是發現某種線索,在確定對方是否說謊以前,就必須經過客觀的評估,絕不能先入為主地予以認定,才能夠做成有效的檢驗;此外還必須確定,說謊線索並非當事人的習慣動作。

說謊線索總是因人而異的。

人在說謊時,為什麼一定會犯錯?並非所有的謊言都會穿幫,有些謊言天衣無縫,臉部的表情太僵、一個不經意的小動作、聲音突然變調…這些說謊的行為線索全都不會出現。

只要是說謊,就一定有破綻,哪怕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照樣會被他自已的行為給出賣,前提是,你必須知道什麼時候說謊會成功,什麼時候會失敗,如何認出謊言的線索,以及什麼時候根本不值得去嘗試。

也就是說,你必須要瞭解謊言、說謊者與抓謊者其實是各不相同的。


二次大戰期間,希特勒欺騙張伯倫,而張伯倫甘願受到誤導。

希特勒謊稱沒有打仗的計畫,只要重劃捷克的邊界就可以滿足地要要求,張伯倫不僅相信,而且可以說是一廂情願地相信,因為如果他不相信,就等於承認自已的和解政策失敗,而且有損英國的顏面。

政治學者霍斯泰德(Roberta Wohlstetter)分析軍備競賽的騙局,所持就是此一觀點,

談到德國違反英德海軍協議(Anglo-German Naval Agreement)時,

她說:「……騙方與被騙的一方都在賭,使得錯誤持續發展下去,雙方都抱持幻想,以為對方不會違反協議。

希特勒操弄英國害怕軍備競賽的心理,成功達成一項海軍協議,已經使英國(未與法、義等國諮商)默認『凡爾賽和約』的改寫;當新的協議又遭到破壞時,這種害怕軍備競賽的態度,再度使英國鄉愿地不去面對。」


在許多騙局當中,對於說謊者的破綻,受害的一方總是故意不去面對,一廂情願地往好的一面設想,害怕謊予一旦拆穿,可怕的結果將難以收拾,於是成了騙局得以持續下去的幫兇。

丈夫故意不去面對妻子的外遇,至少可以暫時免掉戴綠帽子的羞辱及離婚的結果;對妻子不忠的行為,縱使心裡有數,卻不予以拆穿,為的只是避免一旦講開,事情就失去轉圜的餘地,只要什麼都不說,即使希望十分渺小,依然可以抱著一線希望,或許自已只是錯怪她,或許她根本沒有外遇。


誤言謊言或予以拆穿,被騙的一方通常有所得,但也有所失,只不過所得與所失往往是不相稱。

除了張伯倫的一廂情願,希特勒的謊言之所以能夠成功,在於他不需要掩飾任何強烈的情緒。

謊言之所以穿幫,多是因為壓抑的情緒洩了底,跟謊言有關的情緒強烈複雜,就越容易出現行為的破綻。

希特勒毫無罪惡感,罪惡感這種情緒使謊言加倍脆弱,不僅洩露形跡,而且因內心不安而犯錯,很容易被識破;在他有生之年,英國曾讓德國飽受戰敗的恥辱,面對一個國家的代表,希特勒當然一點罪惡感都沒有。

希特勒與他所要欺騙的人之間,既沒有共同的社會價值,也沒有任何的感情負擔。

想要識破政治謊言或犯罪謊言,關鍵不在於是否忽略了行為線索,而在於保持高度警覺,知其風險並抓住機會。


人際關係中,不涉及謊言的機會極少,生活中說謊的可能性總是難免。

安妮.蘭德斯(Anne Landers):真相同樣可以拿來傷人,甚至使人痛不欲生。

說謊的人絕不應該輕率地以為,受欺矇的人都願意被蒙在鼓裡;抓謊者也絕不輕率以為,自已有權說破每個謊言。

某些謊言是無害的,甚至是人道的,揭穿某些謊言,可能對受騙者或第三者造成羞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riar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