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px-Plato_i_sin_akademi,_av_Carl_Johan_Wahlbom_(ur_Svenska_Familj-Journalen).png

柏拉圖式戀愛,也稱為柏拉圖式愛情,以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命名的一種精神戀愛,追求心靈溝通,排斥肉慾。最早由馬西裡奧·斐齊諾於15世紀提出,作為蘇格拉底式愛情的同義詞,用來指代蘇格拉底和他學生之間的愛慕關係。

柏拉圖認為: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 當人類沒有對肉慾的強烈需求時,心境是平和的,肉慾是人性中獸性的表現,是每個生物體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謂的高等動物,是因為人的本性中,人性強於獸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在歐洲,很早就有被中國人稱之為“精神戀愛”的柏拉圖式的愛,這種愛認為肉體的結合是不純潔的、是骯髒的,認為愛情和情慾是互相對立的兩種狀態,因此,當一個人確實在愛著的時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體上同他所愛的對象結合。

有愛無性,強調精神相交;亦有遠距離戀愛的一層意思(因為離開得遠,自然就有愛無性)。 傳說柏拉圖當年就是這樣同情人相愛。

常見的定義

   1. 理想式愛情觀(比喻極為浪漫或根本無法實現的愛情觀)
   2. 純精神的而非肉體的愛情
   3. 男女平等的愛情觀
   4. 任何一個人都在這世上有、且僅有一個人,對他(她)而言,她(他)是完美的,而且僅對這個人而言是完美的。

第一個意義最常被使用,但其實是一個誤解。不過既然大家都這樣用,也就算是另一個意義了。這誤解來自於柏拉圖的一個有名的著作《理想國》。該書探討如何建構一個理想的國度,因其或許過於理想化而難以實現,故有人以此來詮釋何謂柏拉圖式的愛情。

第二個意義也經常被使用,但基本上也是誤解(與上文不符的定義不符!)。這誤解來自柏拉圖的形而上學,他認為思想的東西才是真實的而我們看見的所謂的“真實世界”的東西反而不是真實的。

第三和第四個意義才真的是柏拉圖的愛情觀或兩性觀

柏拉圖認為人們生前和死後都在最真實的觀念世界,在那裡,每個人都是男女合體的完整的人,到了這世界我們都分裂為二。所以人們總覺得若有所失,企圖找回自己的“另一半”(這個詞也來自柏拉圖的理論)。柏拉圖也用此解釋為什麼人們會有“戀情”。

在他的理論中,沒有那一半是比較重要的,所以男女是平等的。而且在觀念世界,一個人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他(她)最完美的對象。他/她就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也正在尋找著另一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riar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